a cube | showcase 倾倾计 #1
a cube - showcase
倾倾计 #1
时间
2022年9月29日下午2:30地点
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a cube多功能厅对谈嘉宾
任倢
艺术家、教师。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现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在实践、写作和教学中关注纤维艺术和当代艺术中的软材料。出版专著《可变之物:当代艺术中的软材料》。
对谈艺术家
沈山珊、赖丽莉、欧浚陶、张明发、罗宇滢、江馨华、邓若嫣、刘晓琳、刘晓欣、缪丽萍、柯歆彤、蔡敏慧、梁贯迪
+ a showcase
+a showcase板块将与学校各院系密切合作,挑选历届毕业生优秀文创、家具及设计作品进行展示。旨在建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设计人才库,利用美术馆展览与展示的功能特点,与相关企业、研发中心或品牌合作,共建孵化培育年轻设计力量的共创平台。
第一期+a showcase我们邀请了来自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和工业设计学院的同学,呈现他们对于软材料的理解。
艺术家及展出作品
沈山珊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2019级公共雕塑
在雕塑艺术的领域中,软材料一开始被印上“现成品”的痕迹,直到梅尔特·奥本海姆《裹着裘皮的咖啡具》的出现,人们才开始直视材料本身对雕塑艺术的冲击。软材料轻柔、温和,拥有良好的延展性且取材便捷。正是因为软材料这些特有的性质,满足了我在艺术创作中的各种需求,给了我很大的创作空间。
沈山珊/《哀乐乐色》/200x50x50cm
废弃布料、二手衣物/2021.11—12
赖丽莉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2018级雕塑
纤维是我从泥塑基础转向创作后接触的第一类材料,这类材料的多样性和可塑性为我的创作提供了许多灵感和便利。像羊毛、布料这一类虽然很柔软但却很坚韧的材料十分打动我,所以近几年我的创作有很大一部分都使用了它们。
纤维也是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我来说很重要的一种媒介,它引导我更深入地了解艺术,基于纤维来不断发散研究,了解不同的历史、地域、群体、情感、性别等等,最后再反作用到我的创作中去。
赖丽莉/《遥远的故事》/45x55cm
羊毛、胚布、铁丝/2022.1
欧浚陶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2020级公共艺术专业
软材料创作的前期材料实验是相当有意思的部分,日常材料的非日常使用与组合,使得它们呈现出有趣的同时陌生的面貌,同时也能充分利用其本身的性质,以扩展进行造型与表达。这里所存在的可能性太多了,让人想要不断探索。
欧浚陶/《遇见这个方你会想到什么》/
100x50x100cm/塑料扎带/2021.10
张明发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2018级雕塑
我接触了软材料后,觉得软材料是温和的、有温度的、有生命力的,每一种软材料本身都是具有独特的语言和情感的,软材料的可塑性很大,我很喜欢去探索各种各样的软材料,喜欢在探索中去发现软材料给人的视觉与触觉的感受,然后去作为我生活中艺术创作的载体,让作品更好的去诉说我想表达的情感,与观者产生共鸣。
张明发/《森林》/20cmx20cmx60cm
(尺寸可变)/针筒 彩线/ 2022
张明发/《花园》/80cmx20cmx20cm
(尺寸可变)/针筒 彩线/ 2022
罗宇滢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2018级雕塑
软材料与泥塑或是木雕石雕不同,首先是材质质感,它们不一定都是轻柔的,但都有一定的弹性。这种弹性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让我很容易放下观看时的戒备。每一种质感与纹路都在视网膜里跳跃,冲击着我的指尖。也许只有触摸上去的那一刻才能填补心里的空缺,给予我完整的体验。
软材料具备着一种生长的力量,一种由内而外的迸发的力量。我们无法去掌控一切细节,在搭好基础的框架后能做的就是等待和适当地“修剪”。我觉得软材料很难,比起单种的材料创作更难的是多种综合材料的结合。就像是一首交响曲,每个材质都有特定的音色,我们的工作就是将其筛选、分类、组合、串联成曲。
罗宇滢/《生长痛》/140x60cm/
校服、假发、铝丝/2021.09
江馨华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2020级 公共艺术
软材料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的艺术审美提升,我们越来越希望能通过挖掘这些常见材料的形态与特征来为生活创造美。通过对材料本身与其形态排列的探索来创新手工艺的表达并赋予软材料新含义。
江馨华/《随波逐流》/200x160x60cm/
铁丝、棉毛线/2021.1
邓若嫣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2019级公共雕塑
材料艺术中软材料是我很喜欢的一种,软材料的特性柔软于即时塑型让人的思维跟随材料同步不受限制给人带来创作思维上的自由,柔软的特点也跟个人的气质很符合这是我喜欢的一种艺术表达的“语气基调”。软材料视觉表象的柔和和作品内涵形成反差效果是我想让大家看到的。
邓若嫣/《其表》/66x170x3cm/仿皮草/2021
刘晓琳
工业设计学院 2018级染织艺术设计
本系列纤维艺术创作源于我每月生理期的痛经经历。我力求通过材质对比、肌理变化表现所遭受的疼痛程度,所以我选择了质感和肌理都能较为自然过渡变化的纤维材料——毛线。作品大面积的运用了毛线来展现女性温柔感性的本体,同时也选用手混线或玻璃纱塑造刺痛时的撕裂感,以同样类型的纤维材料,通过不同的视觉语言去呈现,感受其多变性。
刘晓琳/《三十分之七天里的痛感》/
纤维材料、泡沫/ 2022
637x320x1020mm
828x650x1120mm
989x533x1200mm
刘晓欣
工业设计学院 2016级染织艺术设计(产品设计)
它虽然普遍的材料,但也是可变之物。它可以融入在材料、形态、色彩、空间和观念之中,并在视觉盛宴中展现了其独特魅力且赋予了当下语境中的文化意义与思想。软材料听上去似乎感觉很软很柔,恰恰相反的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中“弱能胜强,以柔克刚”能证明它并非是绝对的“软”,而是以一种“以柔克刚”的能力给它标签上符号语言来精神表达。
刘晓欣/《茗》/450x300x300mm*2个/
面料、绣线 /2019
缪丽萍
工业设计学院 2018级染织艺术设计
作为广州美术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四年级学生,我通过自己对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总结,选取了自己心中广美最美的一角进行了纤维艺术创作。我也用更多不同的工艺去探究纤维材料表现的更多可能性,我希望通过这组创作留下记忆中关于美院的美好瞬间。
缪丽萍/《草色入帘青》/1500x800x750mm/
毛线、毛毡、面料、玉石、珠子/ 2022
柯歆彤
工业设计学院 2018级染织艺术设计
灰塑是岭南传统建筑中的装饰元素,目前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系列创作利用纤维材料对灰塑残件进行重构。本系列创作大致分为 灰塑残片收集,传承人访谈,传统建筑考察、重构可能性推衍,具体制作实践这五个步骤。力求在岭南文化语境中对传统基因赋予纤维艺术的生命力,尝试韭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种途径可能性的探讨。
柯歆彤/《重塑》/作品一310x680x530mm/羊毛、灰塑、木头、泡沫、超轻粘土/2022
作品二310x120x560mm
作品三370x250x380mm
作品四270x180x540mm
作品五1390x250x90mm
蔡敏慧
工业设计学院 2018级 纤维艺术设计
软雕塑是一种以软材料为特点的艺术形式。在创作中,材质的情感表达是其灵魂,它的艺术魅力不仅仅局限于形式美感,软材料由于特殊的肌理、不同的组合方式、不同的表现形式,能带给受众多元化的审美感受,其丰富的表现效果满足了人们的情感需求。软材料在质感上可能比传统雕塑材料更具有人情味,其所表现出来的形象更为柔软,更能使人产生亲近的感觉。
网络社交已然成为当下维系情感的重要媒介,而用具有特殊物理性质,具有人文情怀的绗缝工艺来还原与呈现软件界面。定格时光。传递广美人精神。无疑是一次很好的传统工艺和流行事物的直接对话,更是一次美妙的情感旅程。
在《美一段时光》创作中,我将具有温度感的绗缝工艺与互联网社交界面相互结合,以传统工艺对现代风格产生相互碰撞;用具有手工感的拼布工艺与现代化的电脑刺绣混搭穿插作为主要工艺进行于艺术创作中。由于软材料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触感都给人更强的亲和力,带着纤维材料的温度,在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作品之间的距离。
蔡敏慧/《美一段时光》/900x1900mm、1400x900mm*4幅/面料、绣线/2018
梁贯迪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2020级公共艺术
通过这创作一组作品探索了材料特性与其“解”。通过这种来自自然的、极为常见的事物,利用其粗糙的纹理、柔韧的质地、整体的弹性构建不同的造型,与交错而生的纤维管束形成的大小各异的孔洞一起,让丝瓜络这种单一的事物变换出不同的姿态和形状,构建出事物的若干种可能。
首先,作品本身解答了对生命、对时光的际遇。是曾经的生长和衰落及改变,让每一个丝瓜络成为如今的作品,这个作品本身,就是对自身的解答。
其次,这些形态和造型,或独立、或错落、或分裂、或依存,解答了对事物与自身、与其他事物之间关系,告知我事物内部与外在时刻连接、互相影响的关系。
最后,作品丰富形态解答了对探索其特性的直观。
梁贯迪/《解》/170×360×130cm(可变)/
丝瓜络/2021
海报设计:周慧慧
编辑:余 爽 谢赢盈
审核:王秀媛 刘子瑗
审定:陈晓阳 洪荣满